盛夏流转光阴似箭免费配资系统
徜徉燕园的岁月
一转眼落下诗一般的句点
回望在北大的时光
总有这样一份器物
化身为时光胶囊
见证着喜悦、泪水、淬炼与成长
这些静卧在记忆光晕中的寻常旧物
记载着我们未曾褪色的梦想
未曾冷却的悸动未曾熄灭的热血
让我们一起走进毕业生们的时光胶囊
在追忆的光束下
见证着一份又一份
鲜活的燕园回忆
张子璇
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
前不久,舍友说我柜子边的挂钩断了,一看,彩色的工作牌散落一地,不知何时已攒了这许多。虽然我是搞科研的化学生,但我也热爱采写报道,除了参与各种学术论坛,我也多次作为校园记者参与报道校毕业典礼、十佳歌手等大型活动。
此外,我还很喜欢参与校园跑步活动,虽然跑得不快,但只要跟大家一起跑,我便乐在其中,也收获了各式各样的纪念完赛奖牌。这些东西记录着我不同的学生身份,也见证了我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,对我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纪念意义。
在校求学期间,我参与了大大小小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,不经意间已有了许多活动票根,却总是散落,于是我买了一个收藏册,把它们一张张收纳,不知不觉竟已装满一整本。
也许美好的时光不停留,但难忘的记忆已留存票根中,每每翻阅,我都会回想起那些神圣的、雀跃的、欢喜的、难忘的时刻。票根帮我记住的,是这五年我热爱的、炙热的一切,我们就像老朋友,偶尔见面,便能聊几句青春的闲话。
马一凡
法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
不知从何时起,我开始习惯保存主持过的手卡、演出工作证……本科到硕士六年,不知不觉竟攒了厚厚一沓。时光仿佛在这些方寸纸片间凝固、折叠,一张手卡,定格了聚光灯下心跳如鼓的瞬间;一张工作证,封存了和大家一起奔忙但雀跃的时刻。
六年,两千多个日夜,从青涩的新生舞会到毕业生晚会的落幕,聚光灯终会熄灭,舞台终要谢幕,但我们已有了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。不禁想起了我曾经朗诵过的谢冕先生《永远的校园》:“燕园其实并不大,未名不过一勺水。水边一塔,并不可登;水中一岛,绕岛仅可百余步;另有楼台百十座,仅此而已。但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。”
王静宇
公共卫生学院2018级长学制
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烂儿”,我的“破烂儿”就是这些咖啡杯套。作为医学生,本科课程最紧张的那几年,每天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咖啡,后来逐渐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。有时也会和朋友开玩笑说,血管里流淌的都是冰美式。花花绿绿的杯套像一枚枚微型的时光胶囊,成了七年本硕时光里最鲜活的见证。当我把它们整齐地收藏在盒子里时,就像在整理自己的成长轨迹。这些最珍贵的纪念品,承载着学生时代无数个清晨与深夜。
朋友送的明信片、花束里的贺卡、活动票根等等“纸片子”是我珍贵的情感碎片,每一张都承载着特定时刻的温度与故事,是记忆的实体锚点,让稍纵即逝的瞬间得以长久保存。
票根上的日期标记时间,明信片上的邮戳定位空间,每一次翻出它们,都能复活与之有关的所有的气味、声音和情绪。它们提醒我:生命里不只有宏大的里程碑,还有无数看似平常却独一无二的瞬间。记忆也不只是大脑中飘忽的电子信号,而成为可以触摸、可以传递的实体存在。
张贞贤
中国语言文学系2021级本科生
大四下学期初,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对舆地学产生了兴趣。中学历史课本中我们便已接触到“开眼看世界”这一近代化表达,而我希望能深入具体的文献,探索晚清时期开明知识分子理解和呈现世界的视角与方式。阅读徐继畬的《瀛寰志略》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始。尽管书中不乏有趣的发现,但我的阅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因此我随手抄录了一些文段。虽然目前尚未展开进一步的研究,但在这一过程中,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愉悦,希望在未来我也能如此享受阅读与发现。
何彦雯
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
我和书法的结缘时刻要追溯到童年时代,那个时候,不谙世事的我只晓得拿外公的毛笔在报纸上胡乱涂写。此去经年,告别初高中沉重的压力,本科一年级才正式开始练书法。可惜得很,因为课业任务繁重,断断续续四年,依旧稚拙。没想到到了博士研究生期间,每晚还能挤出二三十分钟来练字,小酌也怡情得很。这样坚持了四年,练字纸累积了一大摞,字也略堪入目了,勉强能写些春联自乐。感谢纸笔多年的陪伴,让我能够在辛劳的实验生活中安然片刻。
胡晨阳
医学人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
这个小小的票夹,陪伴了我整整五年的北大时光。从大一初入燕园时的青涩懵懂,到如今本科即将结束时的成长蜕变,它见证了我在这座百年学府中的每一次心跳。
翻开票夹,最珍贵的是那些来自百周年纪念讲堂的演出票。还记得第一次走进讲堂时的震撼,从古典音乐会到话剧演出,每一张票都记录着我在这里度过的文化盛宴。十佳歌手大赛的门票同样珍贵——那是在邱德拔体育场为同窗好友呐喊助威的夜晚,台下的我们比台上的选手还要紧张激动。
百团大战的明信片静静躺在票夹深处,那是我社团生活的起点。各个院系文化节的纪念品诉说着跨院系交流的美好时光,每一次参与都让我的北大记忆更加丰满。
那些远行的火车票和校外演出票,记录着我带着北大人的自信探索世界,又满怀眷恋回到未名湖畔的足迹。
如今本科生涯即将落下帷幕,但我与燕园的故事还将继续。这个票夹承载着我本科五年最美好的回忆,也将陪伴我走过接下来的研究生时光。
岁月的长河里
热爱是不变的恒量
总有一件物品
陪伴着日夜,见证着成长
杨庚辰
口腔医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
自考研复试以来,这条领带便一直陪伴着我。从在学校里上台领奖,到社区中做科普宣讲,再到去外地开会研讨学术,周围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,西装换了一件又一件,不变的只有身着这条领带的人。如今,这条领带自入学起,一直陪伴到了我的研究生毕业答辩;未来,它也将陪伴我继续不断成长。
楚召瀚
城市与环境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
入学伊始,我更换了手中的相机,加入了北大官微大家庭。转眼间,这台相机便陪我度过了五年的北大时光,记录了数不清的燕园好时节——未名湖畔桃花争艳,博雅塔侧彩虹飞跃,静园银杏纷落如雨,红楼又是一年飞雪漫天。拿起相机,我与各位好友相遇在校园内外各个活动的现场,用影像记录下我对于北大的故事与情谊。这为我的科研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调味剂,使我满载回忆,从北大再度起航。
柯雅蕾
公共卫生学院2018级长学制
“生鱼卷”是我们课题组的微信群名。对于还要继续读博的我而言,没有太多毕业的实感,但看到课题组小伙伴们精心准备的“增智益脑”香深感被爱了,虽然还未点燃,但已经形成了对燕园回忆的成瘾性依赖。感谢课题组的包容和接纳,大家的优秀更是常常激励着我前行,无论是组会学习还是团建,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光总是充满欢声笑语,这些时光也酿成了我在硕士阶段治愈又闪光的回忆。
苏碧纯
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
一件PKUFitness的纪念衫,记录了我与北大健美协会共同成长的三年时光。它见证了我从懵懂的健身小白,到学校健美协会负责人,再到北大首届健美锦标赛主办方的历程。弥足珍贵的除了肌肉线条的改变,还有在这里遇见的挚友,和那段为热爱全力以赴的青春回忆。愿每个同学都能找到让自己发光的热爱!
张灵馨
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
我与燕园的回忆,大多与手中的相机相连。若非它,北大之于我,或许仅是图书馆朝八晚十的铃声,抑或课本上晦涩的公式理论。
大二那年,我初次拿起相机,并有幸加入官微摄影组。自此,我眼中的北大便生动可爱起来:它是初春山桃的纷飞、盛夏燕南的光影、金秋静园的灿烂与雪后未名湖的素雅;也是十佳歌手盛会上跃动的灯光与热烈、百团大战中各社团的争鸣,以及新生长跑中洋溢的青春与憧憬。
这些被镜头定格的瞬间,每一粒像素中跃动的色彩,共同编织成我独一无二的北大记忆。
陈胜业
国际关系学院2021级本科生
我的珍藏物件有两样:我的笔记本和我导师的签名书。
这是我的笔记本,它陪伴了我的大四,见证了我的忙碌。它陪我头脑风暴过毕业论文,见证了我论文诞生的全历程;它目睹了我准备考试的艰辛;它记录着我听的讲座,更是我学习法语的好伙伴。
我的大四很精彩,一半都有我的笔记本在。我希望我日后重新翻开它,想起的是我不枉这一年。
第二样我珍藏的是我的导师——唐士其教授的亲签版著作。
唐教授的《西方政治思想史》课程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,我非常享受政治哲学的理论思辨和现实关怀。我经常在课后和老师请教问题,唐老师都会耐心回答,他的话也激发我更深入的思考。从那时开始,我就想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。
我在课后买了唐老师的著作《理性主义的政治学》,读到唐老师在课上讲过的内容,便有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。2024年,唐老师出版了新书《具体和可能的“是”》,我有幸参与新书分享会并得到老师的亲笔签名。
中间的三本书是唐老师的著作《西方政治思想史》《具体和可能的“是”》《理性主义的政治学》,它们常驻在我的书架上。
时光胶囊记录着历久弥新的往事
它以有形之身
镌刻着那段被深情凝视的岁月
它或许依然崭新
陪伴着我们向着未来的征途
它或许已经泛黄、卷边、残破
却早已化作生命深处不竭的青春之泉
当我们奔赴新的旅程
愿我们共怀揣着这份珍贵的回忆
纵使山海远阔
此间珍藏勇气的烛火
梦想的微芒、情谊的温暖
将恒久照亮我们奔向的每一程旅途
策划|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
文字|毛堃璇、朱思颖、束韵哲、受访者提供
图片|受访者提供
排版|卫雅伦免费配资系统
天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